侵犯专利权诉讼时效几年
根据中国现行法律规定和相关司法实践,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诉讼时效的年限
当前法律规定(2021年后的新规)
根据2020年修订的《专利法》第七十四条,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为3年,自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知道或应当知道侵权行为及侵权人之日起计算。
注意:2021年《民法典》实施后,普通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统一调整为3年,专利法与《民法典》的规定保持一致。旧法规定(2021年前适用)
在2021年之前,根据原《专利法》第六十二条,诉讼时效为2年。因此,2021年6月1日前的侵权行为可能仍适用2年时效。
二、时效起算点的确定
一般情况
从知道或应当知道侵权行为发生时开始计算。例如,发现他人销售侵权产品、在展会上看到侵权产品等。- “知道”:权利人明确发现侵权行为(如通过购买侵权产品、公证取证等)。
- “应当知道”:权利人虽未实际发现,但根据客观条件(如公开广告、媒体报道)可推断其应知。
特殊情形
- 发明专利临时保护期使用费:
若专利权人在专利授权前发现他人使用其发明但未付费,诉讼时效从专利权授予之日起算(即使此前已知)。 - 持续侵权行为:
即使侵权行为已持续多年,只要在起诉时仍在继续,权利人仍可主张停止侵权,但赔偿金额仅计算起诉前3年内的损失。
- 发明专利临时保护期使用费:
三、超过诉讼时效的后果
权利受限
- 若超过时效且侵权行为已停止,法院不再支持赔偿请求。
- 若侵权行为仍在继续,法院仍可判决停止侵权,但赔偿仅支持起诉前3年内的损失。
例外情况
- 若侵权行为自权利人知道之日起已持续超过5年,且权利人无正当理由未主张权利,侵权人支付合理费用后可能免于停止侵权。
四、时效中断与中止
中断情形
诉讼时效可因以下行为重新计算:- 权利人向法院起诉、申请仲裁或向行政机关投诉。
- 权利人向侵权人发送律师函、要求赔偿等书面主张权利的行为。
中止情形
因不可抗力(如自然灾害)或其他障碍(如权利人重病)无法主张权利时,时效暂停计算。
五、实务建议
及时取证
- 发现侵权行为后,尽快通过公证购买、现场拍照等方式固定证据。
- 避免仅依赖网络信息或口头主张,需有明确侵权主体和行为的证据。
关注时间节点
- 若侵权行为持续,建议在3年内起诉以最大化赔偿金额。
- 对临时保护期的使用费问题,需在专利授权后及时主张权利。
法律咨询
- 涉及复杂情形(如跨国侵权、持续多年侵权)时,建议咨询专业律师,避免因时效问题丧失权利。
六、常见误区
- 误区1:认为“只要侵权行为存在,随时可以起诉”。
纠正:虽然可要求停止侵权,但超过3年可能无法获得赔偿。 - 误区2:认为“只要不知道侵权人是谁,时效不开始计算”。
纠正:需同时满足“知道侵权行为”和“知道侵权人”两个条件,时效才起算。
总结
当前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为3年,但需结合侵权行为发生时间、持续状态及取证情况综合判断。权利人应积极维权、及时取证,避免因时效问题导致权益受损。
WARNING
-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公开信息,仅作知识分享与交流使用,不代表本平台 / 作者观点。若涉及作品版权或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 / 作者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 文中引用的网络资料已尽力核实来源,但无法保证其绝对准确性与完整性。读者如需使用相关信息,建议自行进一步查证,本平台 / 作者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导致的任何损失负责。